最近更新
- 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苦海。不办公白山表、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译文】
由于一般俗人都被虚荣心和利禄心所困扰,因此一开口就说人间是一个大苦海。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面是白云笼罩下的青山翠谷,奔流河水中的奇岩怪石,迎风俗展的弃丽花卉,呢喃歌唱的可爱小鸟,以及樵夫歌唱时的山鸣谷应之声,这时才会恍然大悟人间既非尘嚣万丈,世界也非苦海一片,只是人门使自己的心落人尘嚣堕人苦海而已。
【注解】
谷称椎讴:讴,齐声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间
- 风迹月影过而不留
耳根似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蜚具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译文】
耳根假如像大风吹过山谷一般,经一阵哼啸之后什么也不留,这样所有流言蜚语就都不起作用,心灵假如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月亮既不在水中,水中也不留月亮,那么心中自然也就一片空明而无物我之分。
【注解】
耳根:佛家语,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耳根为六根之一,耳对于声尘而生耳识(识就是判别的意思)。
谷:是自下急上的风暴。飙谷是大风吹过山谷。
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映出的月色
- 处处真境物物真机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译文】人的心灵大半是从浮动处才失去纯真本性。假如任何杂念都不产生,只是自己苟坐腔思,那一切念头都会随着天际白云消失,随着雨点的滴落心灵也舍有披洗清的感觉,听到鸟语呢喃就像有一种喜悦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飘落就会有一钟开朗的心情。任何地方和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机。
【注解】
澄然:清澈,也就是心无杂念。
悠然:闲静自得。
潇然:豁
-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就一方了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才能也世间于世问。
【译文】
能跳出自我来了解自我的人,才可根据自然法则使万物按照本性去发展而各尽其用;能把天下还给天卞万民菜有的人,躯体虽然生存于世间思想却超越凡人。
【注解】
了:明白、了解、觉悟付:赋与、托付。
【评语】
佛家认为世事变幻无常,是一个由烦恼与劳苦交织的火窟,假如不及时跳出就得不到安乐,所以佛家才主张遁世任行。把这个道理引之于常人生活,即一个人不能总是在现实的尘世中忙忙碌碌,应该跳出自我的
- 以我转物物勿役我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参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译文】
大地如果没有清风明月和花草树木永不成大自然,人类如果没有感情欲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真正的人。所以我们要以我为中心来操纵万物,绝对木可以物为中心来奴役自己,如此,一切嗜好欲望都会成为自然的天赐,而一般世俗情欲也都就为顺理成章的理想境界。
【注解】
以我转物:以自我为中心,将一切外物自由自在的运用。
以物没我:以物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隶为物所驱使。
天机:天然的
- 万钟一发存乎一心
心旷刺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译文】
心胸阔达的人,即使是一万钟优厚奉禄也会看成像瓦罐那样没价值;心胸狭隘的人,即使是如发丝细小的利益也会看成像车轮那么大。
【注解】
万钟:古量器名,万钟形容极丰的俸禄。
瓦:古代用来装酒的瓦器,形容没价值的物品。
【评语】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能视黄金如粪土,会把万贯家财作为仗义行事的资本;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么大,在财产上也如守财奴那般可怜巴巴。心胸开阔的人必须具有豁达的人生观,以义作为取舍
- 机息心清且到风来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若海人世,心远处自力车尘马迹,何须疾丘山。
【译文】
心中停止一切阴谋诡计之后,就会有明月清风到来,因为从此不再为人间的烦恼而痛苦;思想远远超脱世俗之后,自然不会听到外面的车马喧器之声,也就不一定眷恋山野林泉的隐居生活。
【注解】
机息:机指心机,息是停止。
心远:指思想超越尘业。
瘤疾丘山: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丘是小山,痼疾丘山是指对山状有特殊的爱好。
【评语】
常言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可见心机的有无跟因
-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受沉溺便为若海;一贪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译文】
人生的幸福与苦恼是由自己的观念所遣成,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名利的欲望太强烈就等于是火坑,贪婪之心太强烈就等于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纯洁观念就会使火坑变成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伎火海变成乐园;”可巩意识观念略有下同,人生埃界就会全面改变,所以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必须慎重。
【注解】
火坑:佛家语。极其的境界。
贪爱:指贪着
- 山居清洒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漳流泉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寰,无偏物不相磁,即此身亦属赘诜矣!
【译文】
隐居在山间胸怀自然开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佳思;看见孤云野鹤,就会引起超尘脱俗的观念;遇到山谷溪间的流泉,就会引起洗洁一切世俗杂念的思想;抚摸耸立在风霜中的老桧寒梅,心中不由会涌起伞法它们威武不,屈的刚毅气节;终年与温和的沙鸥和麋鹿在一起,勾心斗角的邪念就会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烦嚣的都市,即使木跟各种声
-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喜欢清静讨厌喧器的人,往往离索居来求取安宁,却不知道远离人君只是为了自我,而一心求静的结果一旦遇到喧器就会成为烦躁的祸源。人我本是一体的,只知整洁味强调宁静,又如何能达到真正安宁境界呢?
【注解】
我相:佛家语,是佛教四相之一。
动根:动乱之源。
人我一视:我和别人属于一体。
【评语】
修身养性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