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开讲啦第十六课:李兰妮《好好活着》
开讲啦第十六课:李兰妮《好好活着》
本节目主要内容:她身患癌症,历经三次手术,五次化疗,却从未掉下过一滴眼泪,她坚强乐观,没被癌症吓死,却意外被告知身患重度抑郁症。她是李兰妮,深圳作协主席,久病成医的她写下《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二十三年前被医生宣判一辈子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读书工作的李兰妮,靠着坚强的意志力从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顺利毕业;二十三年后,这个随时可能死掉的作家决定现身说法,自救救人,为社会癌症患者和抑郁症群体留下一本完整的病例。本期节目演讲嘉宾李兰妮与大家分享她的人生智慧。
- 不要总是想着世间的哀伤愁苦,想一想那些依然围绕在你身边的美好,那样你会真正开心的笑出来
引导语:这个世界会来阻止你,困难也会接踵而至,要一直抬着头,保持微笑。但这不是让你用笑来掩藏伤痛,要用笑来治愈伤痛。不要总是想着世间的哀伤愁苦,想一想那些依然围绕在你身边的美好。那样你会真正开心的笑出来。
- 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我想上帝的仁慈在于,他只让我们知晓我们曾有多少次相遇,却并不告知我们曾多少次错过。
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我想上帝的仁慈在于,他只让我们知晓我们曾有多少次相遇,却并不告知我们曾多少次错过。
- 你一定要相信,不会有到不了的明天
我们辛辛苦苦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每天看到的那些痛苦而伤心的,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哭够了,而且我们啊,谁也不能活着回去,所以,不要把时间都用来低落了,去相信,去孤单,去爱去恨去浪费,去闯去梦去后悔,你一定要相信,不会有到不了的明天。
-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客,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译文】
清廉而有容忍的雅量,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不防害细察,刚正而又不至执撒,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即不过分的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的咸,一个人要能把持住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处人做事的美德。
【注解】
伤察:失之于苛求。
蜜饯不甜:蜜饯不过分甜。
懿德:美德,例如《诗经》中有“民之秉彝,好施懿德”
【评语】
严于品德修养是好的,但严的结果应该是符合中庸之
-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
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木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可是当风吹过去后竹林并不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大雁飞过寒潭会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飞过后清澈的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没有留下雁影。由此可见,君子遇事其本性才会显现出来,事后其本性也就恢复了原来的空虚平静。
【注解】
寒潭:大雁都是在秋天飞过,河水此时显得寒冷清澈,因此才称寒潭。
【评语】
人不能总为烦恼扰心,不能老让琐事缠身,当人间万象
- 保己成业防末来非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译文】
与其谋划没有把握完成的功业,不如维护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懊侮以前的过失,不如好好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
【注解】
业:指基业、事业,据《孟子.梁惠王》篇:“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失:错误。
非:过失。《礼记.礼运》篇:“鲁之郊缔,非礼也。”
【评语】
人的一生可划成三个阶段,即过去,现在,未来。人应当抱着不懊悔或夸耀过去,要检讨或反省过去;不轻视或不满现磁,要把握或迁就现实;不梦想
- 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译文】
一个人只要心中刹那间引出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刚直的性格变得很懦弱,聪明被蒙蔽得很昏庸,慈悲的心肠就会变得很残酷,原本纯洁的人格就会很污浊,结果是毁灭了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贤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零,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战胜物欲度过一生。
【注解】
一念:一刹那所引起的观念,《二程遗书》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变恩
- 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
一个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炽热,仿佛跟他接触的物体都会被焚烧;一个缺乏同情心刻薄寡恩的的,他的言行就像冰雪一般冷酷,仿佛任何物体碰到他都会遭到残害。头脑顽固而呆板的人,像死水朽本,已经完全断绝了生机,这都不是建功立业为社会人类造福的人。
【注解】
中和:不偏不倚叫中,不刚不柔叫和。
凝滞固执:凝滞是停留不动的意思,比喻人的性情古板。固执是顽固不化。
- 居安思危天也无法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
【译文】
君闭而生变化,因此就用机缄来比喻气运的变化,支配事物变化的力量。
【注解】
抑而伸:抑是压抑,伸是舒展。
播弄:玩弄、摆布。
【评语】
世事变化难以逆料,天机奥妙不可思议,不要说来的事难以推测,目前的事也很难判断,就连古圣先贤也无可奈何。所以孔子对于处事有“尽人事以听天命”之叹,即对天命而言只好逆来顺受了。因为人的所知是有限的,对智力所不及的事情,很难违背自然法则。但这不意味着听天由命,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