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 - 传递正能量,拥有给力人生
      人生不给力,来点正能量!搭建自己的气质能量墙,唤醒潜在的正能量,为你的能量导航,积攒不同的今天,兑换不一样的明天,敞开心扉,迎接正能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 励志文章 - >> 改变一切的简单理念

改变一切的简单理念

1879 年,德国心理学教授威廉冯将成为世界上首位在实验室中进行心理学实验的人。这历史性事件发生在莱比锡大学的个小房间里,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人类大脑的。

冯特在这场标志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实验中,本可以选择研究任何一个吸引人的主题。关于人类为何坠入爱河, 为何会相信上帝, 甚至是为何人类有时会自相残杀。但是“毫无幽默感且不知疲倦的”冯特偏偏选择作了一个奇怪, 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小铜球实验。

冯特和他的两个学生凑在一张桌前,将计时器、开关和一个精心设计的金属台连在一起。金属台上放有一个铜球,一个学生将手放在开关之上几毫米处。几秒钟后,铜球自动从台子上下落, 同时计时器开始工作。当听到铜球撞到桌上时,学生触动开关,计时器停止工作。通过仔细记录计时器上显示的数据, 冯特创造了心理学上的第一个数据点。

你也许会想, 一天或者几天的实验后, 冯特最终将合上他的笔记本,撰写实验报告,继续下个更有趣的研究。这想法很不错, 但是很遗憾, 你想错了。事实上, 未来几年, 他一直在观察数以百计的人对于这个实验的反应。就像物理学家试图鉴定一种物质的基本成分一样, 冯特和他的团队试图发现人类意识的基本元素。冯特要求部分实验参与者在他们在听到球碰到桌面的声音时立即按开关,要求另一些实验参与者在他们完全意识到球撞击桌面的声音后再按下开关。在第一种情况下,观察者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铜球上;而在第二种情况下, 他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当实验参与者较好地完成相应要求时,冯特认为, 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简单的反射, 而第二个反应则牵扯了人们有意识的选择。当然, 不出意外, 许多实验参与者一开始无法分辨这两个不同情况的细微区别, 所以他们往往会被要求完成上万次试验后才能进入实验阶段。

通过对铜球实验数据认真、艰苦的整理,冯特最后得出结论, 认为反射反应平均需要十分之一秒, 但参与者们留下的关于球落地声音的印象非常模糊。与之相对, 有意识地听球声音时, 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是十分之二秒,但他们对于球落地的声音的印象清晰得多。

在解开了以上关于人类反射反应的谜团后, 冯特后来又投身于数百个相似的实验中。他的方法相当有影响力, 十九世纪几乎每个涉足人类思想意识学术研究的人都会步入他的后尘。在全欧洲的心理学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几乎听不到自己对于铜球实验响声的思考。

但是, 在美国, 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年轻哲学家、心理学家没有这么做。

威廉·詹姆斯是个非凡的人物。他于1842 年生于纽约, 父亲是一位独立、富有、人脉广泛、有点怪癖的独腿宗教哲学家, 致力于五个孩子的教育。因此, 他的童年时光多数接受的都是私人教育。参观欧洲顶尖博物馆和国廊,与亨利·梭罗、阿尔弗雷德·丁尼生、霍勒斯·格里利等文化名流交游。

威廉· 詹姆斯早年习画, 但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放弃艺术, 进入哈佛医学院学习化学与解剖学。1872 年, 时任哈佛校长、同时也是詹姆斯家族多年好友的查尔斯·艾略特聘请詹姆斯在哈佛讲授脊椎动物生理课程。在那里,在姆斯很快发现,自己被人类心理之谜深深吸引。于是, 1875年,他参与了美国首个心理学课程学习。此后他评价说“我听过的第一节心理课是我自己教授的心理课。”

詹姆斯认为冯特的研究工作过于琐碎,为此甚感惊愕。他坚信心理学研究应该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詹姆斯彻底背离铜球实验、反应时间等传统实验做法,转而将精力集中在一系列更加有趣并且实用的主题上,如:信仰上帝是否正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自由是否真的存在。

冯特和詹姆斯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研究人类思想的方法上。冯特比较死板沉闷,其课程严肃庄重,作品乏昧拖沓。而詹姆斯则不拘小节、朴实无华,经“戴着绸帽,拄着手杖,身穿长袍和红格纹裤子”在校园漫步、运动。他经常会开些玩笑,说些轻松幽默的题外话,以至于他的学生甚至觉得该建议他严肃一点。并且, 他还会写些浅显易懂、幽默诙谐的文章(他曾经写道“当一个蟑螂也能感受到爱情无法得到回报带来的痛苦时,那这世界可真是变得不道德了”)。

并且,詹姆斯和冯特的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冯特招募了一帮学生做他精心设计、严密操控的实验。新人们到冯持实验室的第一天, 要先排好队站着, 然后由冯特依次向队伍中的学生们发放实验操作要求说明。一周结束后,冯特会像一个法官或评审一样,听取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与导师的理论不相符,就有可能被判不及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詹姆斯喜欢鼓励学生自由思考, 讨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有一次他曾经抱怨他的同事“以自己最虚伪的面对待学生” 。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丝毫不掩饰他们对彼此的憎恨。詹姆斯文风颇具诗意, 甚至有评论称他像一个小说家一样写心理学论文。对此,冯特完全不为所动。当应邀评价詹姆斯的作品时, 他说道:“他的作品很美, 但那不是心理学。”对此詹姆斯作出回应, 指责冯特每本书都会改变自己的理论,评价道:“不幸的是,他永远也不会遭遇自己的滑铁卢……如果将他像虫子一样切成很多段,他的每一段肯定都能自己爬行……你杀不死他。

尽管冯特追随者众多,街姆斯寡不敌众,但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当几乎欧洲的每个心理学家都沉迷于研究各种根据冯持经典的钢球实验证演变而来的奇怪实验时, 詹姆斯仍穿着他的红格纹裤子游荡在哈佛校园里, 鼓励学生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的坚持没有白费。如今,翻开一本当代心理学课本,你很难发现关于冯特或者他的铜球的记载。然而, 詹姆斯的思想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并且,他被视为当代心理学之父,其代表作《心理学原理》1890年首次出版以来, 就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最具启发性、同时最具聪明才智的心理学书籍” 。并且, 此书现在仍是行为学研究的必读书目。哈佛心理学系将其建筑命名为“詹姆斯楼”,并且每年心理学协会都会颁发“威廉·詹姆斯奖,奖励在心理学领域作出最杰出贡献的学者。

詹姆斯最杰出的贡献,也许应该是他发现了大部分人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背后的秘密和实质。1892 年, 他反思了了解人类心理的方法的重要性,并且举了些例子,说明当时引起他注意的一个现象:

我们为什么在高兴时而不是在生气时微笑?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跟一个朋友说话一样,面对一群人说话时仍能侃侃而谈?为什么一个妙龄少女会让我们陷入疯狂?也许一个正常人会这么回答:“我们当然会笑, 我们看到一群人时当然会心怦怦直跳, 我们当然爱那个有着美好心灵更有美丽外貌的少女, 爱总是让人变得丧失理智、难以捉摸!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引导詹姆斯创建了他最具争议同时也最具革命性的理论,扭转了我们对人类思维的理解。

标签: 正能量
分类:励志文章| 发布:Danny| 查看:1897 | 发表时间:2014-04-28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正能量 http://www.tcomall.com/
本文链接:http://www.tcomall.com/post/274.html
© CopyRight 2011-2025, 正能量 , Inc.All Rights Reserved L.冀ICP备1300219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