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 - 传递正能量,拥有给力人生
      人生不给力,来点正能量!搭建自己的气质能量墙,唤醒潜在的正能量,为你的能量导航,积攒不同的今天,兑换不一样的明天,敞开心扉,迎接正能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 正能量文章 - >> 成大事的根本在于靠谋略取天下

成大事的根本在于靠谋略取天下

成大事的根本在于靠谋略取天下。谋略也是策划,成大事者必须善于用谋。古代哲人管子认为,决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三项是:则、象、法,只有掌握这三项,你在决策过程中才有法可依。

古书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出奇就是不循旧轨,超常思维,反常用兵,使对方惊骇,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心理态势。“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不意就是采取出乎对方意料的办法,对其进行进攻。出奇密切地联系着不意。相辅相成,出奇可达成不意,要不意则多半要出奇。孙武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谋略对抗中,出奇和不意的谋略策略手段之运用不胜枚举。

出奇制胜。《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杜佑注:“正者当敌,奇者从傍击不备;以正道合战,以奇变取胜也。”又《百战奇法·奇战》:“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孙膑兵法·奇正篇》云:“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又云:“发而为正,其未发者为奇也。”“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变化的。

孙武认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相生”,“奇正之变,不可胜穷。”按照孙武的想法,只有能够随情况而变换奇正战法,就像天地一样变化无穷,江河一样奔流不竭,并且善出奇兵,打败敌人的将领,才是一个高明的领导。他强调“示形”、“动敌”,认为这是出奇制胜的重要手段。“奇正”在战术运用上,大体可包含以下内容:在作战部置上,担任守备任务的为正,担任突袭的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的为正,迂回侧击者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在作战方法上,一般战法为正,特殊战法为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等等。战争史上,“出奇制胜”这一谋略被广泛采用,精彩战例数不胜数。

公元前718年.郑国进攻卫国,燕国出兵救援,与郑国军队交战于北制(今河南荥阳县境)。郑国以三军部署在燕军正面,另一部分兵力偷袭燕军侧后,燕军只注意了正面防备,背后遭到了郑军的突然袭击,结果大败。

如果说仅靠偶然或侥幸,谋士就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能的。出人意料,出奇制胜是优秀谋略的一大特点,而他们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见识预见了人之未见之事,从而提出常规之外的方法,从而高人一筹、常操胜算。例如,在元末反元斗争中,朱元璋想挥军北伐,消灭元朝。但湖广有陈友谅,浙西有张士诚,他们经常侵扰朱元璋的根据地,因此必须先消灭陈、张,稳定江南根据地,然后再北上灭元。但陈、张在当时都是很强大的割据势力,而且互相结援。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来解决这两支势力呢?在朱元璋为此召开的讨论会上,许多人都主张先攻张士诚,刘基则献策:以兵力而言,陈悍于张,发战事而言,张繁于陈。若以常情论,应当全力先破软弱、疲惫的张士诚。何况张士诚的腐败程度已远远超过了陈友谅,而且此人一向无大志,只图自守,确实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陈友谅却与张不同。他雄心勃勃,锐意进取。我若急攻张士诚,陈友凉必来救援,两人合兵,于我不利。反之,我军急攻陈友谅,张士诚则未必骤然来援,这样我便可避免两面受敌。陈氏灭,张士诚便是我囊中之物了。

这里,刘基不仅把强弱对比,难攻易攻的角度考虑在内,还把张、陈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也考虑了。也就是说,他比别人考虑得更深、更周全,因此他提出了看似超出常情,而其实是更符合当时敌情实际的战略策划。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意见,终于消灭了张、陈割据势力,统一中国。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善于抓住敌思维空隙是运用这一谋略的关键。如果行动全在敌意料之中,也就无法做到出其不意。出敌不意之法,多出于常规、常法、常识之外。

韩信暗渡陈仓,是正确选择了出其不意的策划路线。

在中国历史上,多少英雄创造出许多出其不意的成功战例,读之引人入胜。如《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司马懿克日擒孟达”,更是别具一格的高明策划。

演义写道,孔明兵出祁山,连战皆捷,所向披靡,造成关中的紧张局势。魏主曹睿不得不“御驾亲征”,率军前往长安,抗拒蜀军。当时,出任新城太守的原蜀军降将孟达,由于既没有被曹睿重用,又被“朝中多人嫉妒”,所以,便想越曹魏后方空虚之际,举兵谋反,直取洛阳,再归降诸葛亮。孟达此举若能成功,必将会与诸葛亮形成对曹魏前后夹击的战略态势,陷敌于完全不利的境地。与此同时,曹睿为了抗蜀的需要,重新起用正在宛城住闲的司马懿。孟达策划谋反的消息,被即将去往长安的司马懿得知了,在这危急时刻,他当机立断,自作主张,一方面令大军向新城进发,传令“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另一方面,他又派参军梁畿赍檄乘轻骑星夜光一步赶往新城,“教孟达等准备征进,使其不疑”,并制造司马懿大军已“离宛城,望长安去了”的假情报。孟达果然中计,丝毫未加防范。结果,几天之后,司马懿率大军突然出现在新城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平定了这场叛乱。

战争史表明,军事上取得很大效果的战争多是在敌人失去戒备或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实施突然袭击取得的。司马懿克日袭孟达一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首先必须要想方设法隐蔽作战企图。袭击孟达一战,司马懿在这方面干得十分漂亮。当他得知孟达企图谋反的消息后,采取了一系列欺骗麻痹的手段,使孟达自以为得计,疏于我备,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如果想为突袭行动争取到极为宝贵的时间,必须根据敌情果断灵活主实施指挥。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行动神速是实现出其不意的重要条件。但对一支军队来说,神速的行动,并不单单表现在部队的行动能力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军事指挥员当机立断的决策水平上。当时司马懿刚刚被起用,身在宛城,并非朝中之臣。按照规矩,采取重如此大的军事行动,必须“写表申奏天子”,待奏准后才可行事。 孟达也正是这样判断问题的,他认为“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来回要费去月余时日,这就可以使自己从容地作好迎敌准备。但聪明的司马懿并没有死搬教条,他深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在事关安危的决策问题上,敢于先斩后奏,毅然采取了果断约行动。结果,使原先企图乘虚直袭洛阳的孟达,反被司马懿这一突袭击打得蒙头转向。这一仗,真可谓是以快制快、先机破敌的典型去例,体现出在关键时刻,军事指挥员临机处置、决断行事的重要价值3

同时,我们还发现一有趣现象,就是数学计算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具体的定量分析在正确的战术指挥中占有一定地位。孙子曾说过:“多算胜,少算不胜。”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数学计算只有在正确的作过指导思想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反而会推算出与实际相反的若论来。这次作战,孟达对司马懿作战的行程和时间,进行了具体的换算:

宛城至洛阳800里,宛城至新城1200里。

孟达的计算公式是: 800 x 2 + 1200

就是说,司马懿若前来讨伐,须先得派人前往洛阳“表奏”,待得到魏主的“手令”,才能向新城发兵。于是孟达认为,至少需要“往复一月间”,才能行完这2800余里的行程。到那时,“城池已固,诸将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

司马懿的计算公式却是: (2800 - 800 x 2 )/2

就是说,魏军决定先斩后奏,直接发兵前往新城,省去了往返洛阳“表奏”的时间,并且严令部队“一日要行二日之路”,结果仅用8天就赶到了出事地点。 

孟达由于作战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对敌情的错误判断,结果导致了他在数学计算上的“时间差”。这一教训,应特别引起我们的深思。

标签: 谋略 出奇制胜
分类:正能量文章| 发布:Danny| 查看:1415 | 发表时间:2015-03-30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正能量 http://www.tcomall.com/
本文链接:http://www.tcomall.com/post/1645.html
© CopyRight 2011-2024, 正能量 , Inc.All Rights Reserved L.冀ICP备11010593号